既懂审计又懂金融,还要会AI、能预判风险,这样的内审人才正成为银行相争抢的目标
金融行业的“稳定+高薪”岗位中,商业银行内审始终是热门选择。尤其在监管持续加码、风险防控需求激增的当下,这一岗位的专业价值更加凸显。
毕马威近期发布的《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内审观察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揭示出这一领域的“人才刚需密码”:2025年上半年,监管机构累计对银行业下发2257张罚单,罚没金额超6.65亿元;与此同时,154篇新规密集落地,从绿色金融到数据安全,从敏捷审计到AI风控,内审岗位的专业门槛正全面抬升。
对于正在备考USCPA(美国注册会计师)或HKICPA(香港注册会计师)的同学而言,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行业动态指南,更是备考方向的“风向标”。这两大证书的核心能力,恰恰精准匹配商业银行内审的升级需求。本文小财将结合报告要点,探讨如何借助USCPA/HKICPA踩准行业节奏,规划职业路径。
先来拆解报告中的“高频考点”,这些正是银行内审岗招聘时的核心考察维度:
报告显示,2025年上半年全国人大、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共发布154篇重要新规,覆盖《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》《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等关键领域,细化至“代销产品不得宣传预期收益率”“个人信息保护审计频次”等操作层面。
对应场景:银行内审需定期核查业务是否符合新规,例如代销保险时是否落实“双录”、绿色信贷数据是否真实披露。这正是USCPA《审计与鉴证》(AUD)和HKICPA《审计与认证业务》(Module6)的核心考点,尤其是“监管合规审计”“舞弊风险评估”模块,直接对接实务需求。
报告关键数据:2025年上半年100万以上大额罚单达137张,信贷业务(占44%)、内控合规(占34%)是重灾区,如“个人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”“合作机构准入不严导致骗贷”等问题频发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“敏捷审计”成为新趋势——要求内审提前识别“贷款中介包装资料”“职业背债人骗贷”等新型风险,甚至通过IP地址、资金流水等数据锁定可疑交易。
证书价值:USCPA的《财务会计与报告》(FAR)涉及金融工具风险分类,《法规》(REG)涵盖反洗钱合规要求;HKICPA的《财务管理》(Module5)和《风险管理》(Module 6)则直接教授如何运用数据分析识别风险——这些能力正是银行内审从“基础核查”升级为“风险顾问”的关键。
报告中多次强调“技术重塑内审”:巴克莱银行用AI优化审计计划,美国银行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“三道防线”协同,甚至要求内审人员能评估“AI决策的合规性”(如算法是否存在偏见)。
同时,数据安全成为必答题——2025年上半年网络安全相关罚单36张,涉及“未采取加密措施”“网络日志留存不足6个月”等问题。
备考提示:USCPA的AUD模块已新增“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”章节,HKICPA的Module6也纳入“数字化审计工具”内容。备考时多关注“AI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”“数据安全审计流程”,这些既是未来考试的“拉分点”,也是职业竞争的“护城河”。
单纯死记硬背效率低,结合行业动态学,效果翻倍。以下为“报告重点+证书备考”对应清单:
举例说明:报告强调《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》(2025年10月实施)要求“代销产品需做尽职调查”“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”。备考时可重点关注USCPA-AUD中的“第三方合作机构审计程序”,或HKICPAModule6中的“代销业务风险评估”。结合报告中的“代销保险误导销售”案例,理解审计时如何抽样检查、取证,既掌握考点,又提前熟悉实务技能。
从报告来看,商业银行内审岗位正从“基础操作型”向“专业专家型”升级,USCPA/HKICPA持证人可覆盖以下高价值方向:
报告指出,优秀的内审不再是“挑错者”,而是“战略支持者”。例如美国银行的内审成果直接纳入“资本规划流程”,助力银行实现“负责任的增长”。
此类岗位通常要求“懂审计+懂金融法规+懂风险”。USCPA/HKICPA持证人薪资普遍比非持证者高20%-30%(参考毕马威金融行业薪资报告),且晋升速度更快,从“内审专员”到“内审经理”平均缩短1-2年。
报告的发布方毕马威,正是金融审计领域的头部机构,常年招聘“懂银行内审”的专业人才。持证人在应聘时更具优势——能快速对接跨国银行审计项目,更易获得“项目负责人”机会。
随着监管趋严,银行的“合规部”“风险管理部”持续扩招,要求员工具备新规解读与合规流程设计能力。USCPA的REG模块、HKICPA的Module4(公司法与商法)正好覆盖这些需求。此类岗位稳定性强,受经济周期影响小。
1.备考锚定实务:不止于刷题,多结合报告案例(如“职业背债人骗贷流程”“代销业务违规处罚”)理解审计逻辑。思考“如果我是内审,该如何设计程序发现问题”,既应对考试“情景题”,又提前适应工作场景。
2.关注新兴领域:报告中强调的“AI审计”“ESG审计”“数据安全审计”是未来热点。备考时多关注USCPA/HKICPA官网的考试大纲更新,如USCPA的AUD已新增“AI在审计中的应用”练习题,HKICPA也发布了“ESG审计指引”。提前掌握,求职更占优势。
3.善用证书拓展人脉:不少银行和专业机构举办“USCPA/HKICPA持证人沙龙”,主题常围绕“金融审计新动态”。积极参与,既可了解行业一手信息(如某银行内审岗的招聘偏好),也能积累人脉,为职业发展铺路。
毕马威的这份报告清晰地释放出一个信号:商业银行内审已不再是“简单核对账本”的岗位,而是需要“懂政策、会风控、善技术”的复合型人才。USCPA与HKICPA,正是助你系统搭建这些能力的“桥梁”——它们不只是一纸证书,更是你进入金融内审核心领域的“敲门砖”,也是职业进阶的“加速器”。
备考之路或许不易,但请相信:今天学习的每一个审计程序、每一条金融法规,都在为未来的“高薪稳健”铺就道路。期待在不久的将来,在银行内审部、在毕马威这样的顶尖机构,看到你的身影!
本文基于毕马威《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内审观察》整理,仅供参考。
想知道哪一个证书适合自己?
了解证书的备考周期、考试规划、复习资料?
点击下方图片或添加小助手微信hkicpauscpa获取专业解答↓↓
更多精彩,戳下方图片